当前位置:潮流轩 >

生活 >心理 >

力行而后知之真,出自于哪里

力行而后知之真,出自于哪里

力行而后知之真 出自于哪里

宋代科学家沈括在读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《大林寺桃花》时,看到“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”一句,不禁诧异:“既然四月芳菲尽了,怎么又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,可谓‘智者千虑,必有一失’呀!”

在一年初夏四月,他到一座山上考察,居然亲眼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:山下众花凋谢,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,这才领悟到海拔对季节的影响:由于山上气温低,春季的到来要晚于山下。

“知者非真知也,力行而后知之真”,清初思想家王夫之《四书训义》中的这句话是说:对事物仅仅知道,还不是真正了解,亲身去经历才能知道它的真实。

力行而后知之真,出自于哪里

知者非真知也,力行而后知之真——清·王夫之(《四书训义》卷十一)

王夫之(1619年~1692年)是明末清初思想家、教育家。王夫之提出了“习成而性与成”的命题。在他看来,习惯的养成与性格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,人性的完善、性格的形成都依赖于习惯的养成。

因此,王夫之非常重视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。关于道德修养和习惯养成,王夫之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想。他认为,立志是道德修养的首要环节和重中之重,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取决于其志向是否远大而坚定。他说:“正其志与道,则事理皆得,故教者尤以正志为本”,“身可辱,生可损,国可亡,而志不可夺”。 在求知和道德修养上要身体力行。他说:“知者非真知也,力行而后知之真”。

而墨子认为在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上要注重实践,身体力行,养成好的习惯。他说:“士虽有学,而行为本焉”, 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,“志不强者智不达”。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

  •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,转载请注明 https://www.chaoliuxuan.com/shcl/xinli/v2lo7j.html